固始县李氏文化研究会访问福建泰宁李氏宗亲纪实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宗谊绵绵,源远流长。2025年10月2日下午,在圆满结束对德化李氏宗亲的访问后,固始县李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世平携副会长李军、李宝军、李玉新、李迎宾一行五人,怀揣着对先贤的崇敬与对宗亲的深情,辞别瓷都德化,驱车向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美誉的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进发。此行旨在与泰宁李氏宗亲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家族之约,探寻北宋名相李纲后裔在这片灵秀土地上的繁衍轨迹,感受“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的千年文脉,共话李氏家族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泰宁县李氏宗亲代表对代表团的到来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一场融汇历史、文化与亲情的根亲之旅在泰宁古城徐徐展开。
漫步古城:千年文脉浸润家族荣光
下午3时许,代表团一行抵达泰宁县城。不同于闽南地区的喧嚣与繁华,泰宁古城给人一种宁静而厚重的感觉。古街、古巷、古井、古牌坊,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千年古城的辉煌过往。
“泰宁历史悠久,古为‘归化镇’,距今已有1340年的历史。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邑人叶祖洽状元考中进士,宋哲宗以其‘归化’之名不雅,御赐‘泰宁’二字,取‘泰平、安宁’之意,泰宁之名由此而来。”泰宁县李氏宗亲联谊会李会长如数家珍地向代表团介绍道,“历史上,泰宁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曾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盛况。北宋状元叶祖洽、南宋状元邹应龙均出自此地,我们的先祖、北宋著名宰相李纲也曾在此讲学授业,为泰宁的文化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宗亲的引领下,代表团一行首先探访了泰宁古城的核心区域——尚书第古巷。巷口,仿古建筑林立,多为独具地方特色的鱼味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鱼香,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穿过巷口,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便映入眼帘,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尚书第。
“尚书第是我们泰宁最负盛名的古建筑,也是我们李氏宗亲的骄傲。”李会长自豪地说,“它是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是明代天启年间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的府第。”
走进尚书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四百年前的明代。建筑群座西朝东,占地5400多平方米,俗称“五福堂”。整个建筑布局严谨,为典型的“三厅九栋”格式,由5幢主体建筑、8幢辅房和120间房屋组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正楼门额上,“四世一品”的楷书巨匾熠熠生辉,彰显着李春烨家族显赫的地位与荣耀。
“尚书第不仅建筑精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李会长指着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说,“这些雕刻工艺精湛,题材丰富,有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每一处都体现了明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城内像这样的明清古建筑还有40余幢,列入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保点42个,它们集官宅、民居、祠堂、生产生活用的辅房、店面以及古街、古巷、古井、牌坊于一体,是我们泰宁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代表团一行在尚书第内仔细参观,不时驻足拍照,对这座明代民居建筑群的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底蕴赞叹不已。“尚书第不仅是我们李氏家族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李军副会长感慨地说,“它见证了泰宁李氏的辉煌历史,也激励着我们后人要继承和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为家族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宗祠谒祖:一联一匾凝聚血脉亲情
感受了泰宁古城的千年文脉后,代表团一行驱车前往位于杉城镇大洋嶂的李氏宗祠,拜谒泰宁李氏的列祖列宗。
泰宁李氏宗祠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大洋嶂脚下,坐西北朝东南,硬山顶,由戏台、天井、正厅等组成的廊院式建筑,通面阔15.9米,总进深19.7米,建筑面积313.23平方米。虽然规模不算宏大,但建筑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充满了浓浓的家族气息。
“我们泰宁李氏宗祠是全县李氏宗亲共同的精神家园。”泰宁县李氏宗亲联谊会李会长介绍道,“泰宁的李氏宗亲主体是北宋宰相李纲的后人,同时也有其他支系的李氏族人。为了凝聚全县李氏的力量,我们集资修缮了这座宗祠,将多支李氏家族的入泰宁始祖都供奉在这里,让全县李氏宗亲都有一个共同祭拜祖先、交流感情的地方。”
代表团一行来到宗祠门前,立刻被门额上“李氏宗祠”四个楷书大字所吸引。大门为二柱式砖雕结构,门楣上的砖雕纹饰精美绝伦,左侧为喜鹊抱枝,寓意喜上眉梢;右侧为吉祥福禄(鹿),寓意福禄双全。这些精美的雕刻不仅体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更寄托了李氏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戏台。戏台面阔两间,进深四柱,虽然不大,但结构精巧,是宗族举行重大活动时演戏娱乐的场所。戏台下方是天井,用条石铺砌,干净整洁,阳光透过天井洒入祠内,显得格外明亮。
穿过天井,便是宗祠的正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显得宽敞而庄重。正殿后部设有神龛,供奉着泰宁李氏各支系的始祖牌位,保存完整。地面用青砖菱形铺砌,古朴典雅。柱础为带木櫍的八棱雕花石柱础,雕刻精美,可见当年建造之用心。
在正殿的立柱上,一幅鲜红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宗开固始忠良仁孝立家风、中原入闽祖德宗功泽世长”。这幅对联如同一座桥梁,瞬间拉近了固始与泰宁两地宗亲的距离。
“这幅对联是我们泰宁李氏宗亲共同的心声。”李会长指着对联激动地说,“它明确指出了我们泰宁李氏的根在固始,我们的先祖是从中原入闽的。‘忠良仁孝’是我们李氏家族的家风,‘祖德宗功’是我们家族发展的根基。每当看到这幅对联,我们都会想起自己的根在哪里,都会感受到先祖的恩德。”
座谈交流:创新举措启迪家族未来
两地宗亲的座谈会气氛热烈而务实,双方不仅分享了李氏文化研究的心得体会,更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宗亲联谊、推动家族事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泰宁县李氏宗亲联谊会李会长首先介绍了泰宁李氏宗亲会的工作情况和创新做法。他说:“近年来,我们泰宁县李氏宗亲联谊会致力于团结全县李氏宗亲,推动家族文化传承和事业发展。我们首先对全县李氏族人大普查,准确到村组,摸清了家底;其次,我们合资修缮了李氏宗祠,将多支李氏家族的入泰宁始祖都供奉在一起,增强了全县李氏的凝聚力;再次,我们倡导‘有钱出钱、有智出智、无钱无智则出人力’的参与方式,让每一位宗亲都能为家族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我们还设立了专项基金,并逐步汇入宗亲的力量,为家族公益事业和宗亲互助提供了保障;最后,我们还组建了历史名人的专业文化研究会,比如李纲、李春烨等,充分利用名人效应,让他们的后裔参与到我们中来,整合宗亲资源,壮大家族力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泰宁李氏宗亲会的这些做法非常创新,非常务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李世平会长在听取介绍后深有感触地说,“特别是全县李氏族人大普查、合资共建宗祠、设立专项基金和建立专业文化研究会这些做法,不仅增强了宗亲的凝聚力,也为家族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推广。”
随后,李世平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深情地说:“泰宁李氏,是我们李氏家族中一支声名显赫、人才辈出的优秀族群。从北宋名相李纲到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再到今天在各行各业辛勤耕耘的宗亲们,泰宁李氏为我们李氏家族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我们今天能坐在一起,不是偶然,而是血脉的召唤,是亲情的回归。”
谈到泰宁李氏的根源,李世平会长再次强调了固始作为李氏祖源地的重要地位:“泰宁李氏入闽始祖可追溯至唐朝时期。据史料记载,泰宁李姓主要分三支,分别于唐会昌元年(841年)、唐末五代及宋宣和年间迁入泰宁。其中,李纲后裔一支于宋宣和年间迁入;另一支为李春烨家族,其旧居‘尚书第’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闽始祖为李频,唐咸通年间任建州刺史。李频次子定居光泽乌金洲,后代李巽为迁邵武始祖,其后裔在泰宁等地繁衍发展。而这些入闽始祖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我们河南固始。固始,是我们李氏血缘始祖皋陶的封地和活动地,是天下李氏公认的祖源地,更是‘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历史上,我们的先祖从固始出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福建,其中就包括我们泰宁李氏的先祖。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凭借着李氏家族特有的勤劳、智慧和勇气,开基立业,繁衍生息,最终创造了泰宁李氏今天的辉煌。
固始邀约:跨越千余年的血脉呼唤
最后,作为回应,李世平会长以“三个穿越”勾勒两地李氏的血脉史诗:“这是一条穿越战火的迁徙之路!”从东晋“衣冠南渡”到唐末王审知率固始将士入闽,李氏先祖跨越淮河、长江,将中原文明的火种播撒闽赣。李纲家族随宋室南迁、李频后裔避黄巢之乱入闽等史实,无不印证着“一部移民史,半部由固始”;“这是一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路!”泰宁尚存的李氏古谱中,大多明确记载“世居光州固始”;尚书第建筑群的“三厅九栋”格局,与固始曾经的祖宅形制一脉相承;甚至泰宁山歌中的《祭祖调》,仍保留固始方言的古音韵;“这是一条穿越代际的精神之路!”“今天,我带着14万固始宗亲的嘱托,邀请泰宁家人常回家看看!”话音未落,会场已掌声雷动。泰宁宗亲纷纷表示,一定会尽快组织回固始寻根问祖,感受祖源地的温暖,加强与固始宗亲的联系与合作。
“这次泰宁之行,让我们收获满满,感动满满。”李军副会长在临别时说,“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泰宁宗亲的热情好客,更感受到了泰宁李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特别是泰宁宗亲会在家族事业上的创新举措,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我们一定会把这份情谊和经验带回固始,与家乡的宗亲分享。”
“固始宗亲的到来,让我们感受到了祖源地的温暖和力量。”泰宁宗亲李祖昌紧紧握住李世平会长的手说,“我们一定会牢记李会长的邀请,尽快组织宗亲回固始寻根问祖。也欢迎固始宗亲常来泰宁做客,感受汉唐古镇的魅力,体验家人的温暖。”
夜幕降临,璀璨灯火照亮尚书第的飞檐翘角,也映照着两地宗亲紧握的双手。从尚书第到李氏宗祠,这场跨越豫闽的家族对话,不仅让固始与泰宁的血脉更加紧密相连,更以文化为纽带,为中华传统家风的当代传承写下生动注脚。正如李世平会长所言:“当泰宁的状元文化与固始的根亲文化相遇,必将谱写‘天下李氏一家亲’的时代新篇!”
(撰稿:李宝军 供图:李玉新 审核:李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