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集智复建重光清代祠堂打造恳亲大会精神圣殿
2025年11月14日,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联合县李氏文化研究会,集结政企学研四方力量,深入承载红色记忆与家族文脉陈淋子镇李氏敦本堂宗祠,聚焦祠堂复建与布设的核心,通过实地考察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精准对接需求、凝聚工作合力,为2026年在固始召开全球李氏恳亲大会寻根载体精准把脉,打响筹备攻坚“前哨战”。县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彭仁群,根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陈学文、董本忠、郑文焕、马世洲,县李氏文化研究会核心团队李世平、李 军、李宝军、李玉新、李君甫等宗亲代表共同参与调研。县史志办主任查启新,华阳山旅行社总经理陈琳丽,陈淋子镇党委书记潘向东、镇长丁委及敦本堂李氏宗亲代表李德琦、李熙中、李元洋、李庆华、李元红、李庆刚、李庆楼、李元启、李庆国、李君正、李尚源等出席活动。

遗存见证:从革命火种到家族图腾
调研团队一行首先深入祠堂建设现场,实地查看内部布设装修工程进度,细致询问李氏家族史料挖掘、宗亲联络信息收集整理等情况,全面掌握项目推进现状与核心需求。
“1931年固始首届苏维埃政府在此诞生,1938年富金山战役时它化身抗战生命线,一砖一瓦都是活的历史教材。”现场的敦本堂李氏宗亲介绍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参与调研的专家学者凝望新立梁柱动情追溯:“日军炮火曾将祠堂夷为平地,全排战士殉国于此。如今宗亲自筹重建,既为宗脉绵延,更为守护这段浸染热血的家国记忆。”两段时空记忆在复建蓝图中交叠,赋予古祠“根亲+红色”双重文化基因。




智囊聚首:四维布局锚定祠堂之魂
面对即将承担全球宗亲祭祀重任的祠堂,文化布设成研讨焦点。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调研团队与敦本堂,围绕祠堂功能完善、文化元素呈现、会务配套保障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凝聚广泛共识。



李德琦详细介绍了李氏敦本堂祠堂的厚重历史底蕴。该祠堂始建于清代,不仅是固始县苏维埃首任政府的成立地,见证了红色革命的星火燎原;在1938年富金山抗日阻击战期间,更成为后方物资供应与伤员撤离的重要基地,后因暴露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驻扎的一个排战士全部殉国。“重建敦本堂是李氏族人的共同心愿,更是对红色历史与抗战岁月的深切铭记。”李德琦动情地表示,族人自发筹资重建祠堂,既是为了传承家族文脉,更是为了守护这段不容忘却的集体记忆。


查启新在交流中表示,根亲文化是史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从历史长河中深度挖掘高质量文化元素,让祠堂布设更具历史厚度与文化深度。县史志办将全力配合,做好史料补充、资料完善及收集整理等工作,为祠堂文化内涵建设提供专业支撑。

针对祠堂布设的仪规传承,李宝军提出了四点针对性建议:一是“布局为本”,严格遵循中轴对称古制,,营造庄严肃穆的整体氛围;二是“牌位为魂”,按昭穆制重排先祖神位,彰显家族血脉传承的有序脉络;三是“匾额为纲”,以“敦本堂”金匾为精神坐标,深度解构“敦亲敬祖”家族精神内核;四是“对联为目”,精选堂史楹联,以书法艺术传承家风家训的文化精华。这些建议为祠堂布设装修提供了清晰的文化遵循。


潘向东对世界李氏恳亲大会落地固始表示高度认可,称这是固始根亲文化发展的又一盛事。他明确表态,陈淋子镇党委、政府将全力以赴配合支持各项筹备工作,主动对接需求,重点协调解决场地优化、交通环线完善等实际问题,为大会顺利举办筑牢后勤保障。

陈学文在发言中强调,李氏敦本堂祠堂复建重光,这不仅是物理空间修复,更需用现代语言讲透李氏文脉精髓。“当前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目标推进、高质量落实,立即着手、扎实推进、有序开展各项工作,把祠堂建设和会务筹备做细做实,不负宗亲期盼与历史使命。”

计时攻坚:政企联动挂出作战图
座谈会由彭仁群主持,倡导畅所欲言、聚焦核心,并明确了三大工作要求:一是提高站位,深化认识。要深刻认识到李氏敦本堂祠堂建设不仅是李氏家族的大事,更是固始县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打造根亲文化高地的关键一环,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2026年世界李氏恳亲大会的质量与水平,需以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态度,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二是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由李氏文化研究会牵头完善布设方案,汇总各方意见并征询相关规范,尽快形成科学规范、贴合需求的装修及布设施工图;组织专业力量深挖文化内涵,系统整理李氏家族史、相关历史事件及革命故事,让祠堂成为“活的历史博物馆”;提前磨合大会方案,立即启动恳亲大会期间相关基础活动的初步规划,涵盖议事流程、人员组织、应急保障等内容,做到未雨绸缪。三是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祠堂建设是系统工程,需县镇村三级联动,研究会、宗亲会、与会企业多方协同,相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办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恳亲大会是固始递给全球华人的文化名片,祠堂就是名片上的烫金印! 从接过世李总会会旗那刻起,固始便开启与时间的竞速。此番政研企宗四方合力深挖敦本堂价值,既破解了根亲载体的同质化困局,更以“精神图腾+实景教育”模式开辟文化传承新路径。当185万人的期盼化作脚手架上奔忙的身影,这座豫南县城正以实际行动作答:千年根脉终将以现代姿态,迎接世界的凝视!
(文:李君甫 图:李玉新 校编:李宝军 审核:李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