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县李氏文化研究会访问泉州闽南陇西堂及晋江池店凤池李氏宗亲纪实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宗谊绵延,跨越山海。2025年10月1日下午,在圆满结束对南安市闽南李氏君怀堂的拜谒后,固始县李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世平携副会长李军、李宝军、李玉新、李迎宾一行五人,不顾舟车劳顿,辞别君怀堂宗亲,再度启程,赶赴福建省泉州市,先后访问了闽南陇西堂与晋江池店凤池李五纪念馆,与当地李氏宗亲共续血脉亲情,共话家族传承。此次访问不仅是一次跨越千里的根亲之旅,更是一场连接古今、凝聚人心的文化盛宴,为豫闽两地李氏宗亲的交流合作谱写了新的篇章。
初访陇西堂:殿堂巍峨承祖德
下午3时许,当代表团一行抵达泉州市池店村时,一座气势恢宏、古朴庄严的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闽南陇西堂。作为李氏宗祠的重要象征,闽南陇西堂以其独特的仿宫殿式建筑风格,成为当地李氏宗亲精神寄托的圣地。
踏入陇西堂,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家族荣耀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年代。整座建筑巧妙融合了闽南本土元素与传统宗祠的庄重典雅:飞檐斗拱似飞鸟振翅,灵动中透着昂扬气势;雕梁画栋皆精雕细琢,每一处纹饰都凝结着岁月故事,承载着先辈对家族的殷切期许。屋顶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楣上的“陇西堂”匾额苍劲有力,彰显着李氏家族作为“陇西望族”的悠久历史与崇高地位。
“陇西是李姓的郡望,‘陇西堂’不仅是我们的堂号,更是我们李氏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闽南陇西堂管委会负责人热情地向代表团介绍道,“这座宗祠始建于明代,历经数百年风雨,历代皆有重修。如今的建筑是在原址上仿宫殿式重建,既保留了传统宗祠的庄严,又融入了闽南建筑的精巧,象征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在宗祠内,代表团一行仔细观赏了堂内的楹联、碑刻与壁画。这些文物或记载着家族的迁徙历史,或颂扬着先祖的功德善行,或传承着家族的家训家风。李世平会长驻足在一副“陇西世泽长,李氏家声远”的楹联前,深有感触地说:“这幅楹联道出了我们李氏家族的共同心声。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陇西’二字永远是我们血脉中的印记,‘家声远’永远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随后,代表团一行在宗祠正殿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拜谒仪式。他们向李氏列祖列宗的牌位行三鞠躬礼,表达对先贤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仪式虽然简短,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敬意,让在场的每一位宗亲都感受到了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李五纪念馆:慈善精神励后人
告别闽南陇西堂,代表团一行来到了不远处的李五纪念馆。这座坐落在晋江市池店村的场馆,虽没有陇西堂的宏伟气势,却承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传奇历史,诠释着李氏家族“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优良家风。
李五纪念馆自1991年创建至今,已走过三十余载春秋。它如同一位沉默的讲述者,向海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静静诉说着明代富商李五的传奇一生。馆内两层展厅错落分布,中央矗立的李五雕像庄严肃穆,目光炯炯,仿佛仍在注视着他深爱的这片土地。
“李五,名英,字俊育,号自然,是我们凤池李氏的三世祖,也是明代闽南地区闻名的富商与慈善家。”纪念馆讲解员深情地介绍道,“他自幼随兄经商,兄长离世后接管家业,常年往返于江、浙、漳、广等地。历经数十年苦心经营,他终成富甲闽南各县的殷商。但相较于商业成就,李五‘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义举更被后人传颂。”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代表团一行参观了馆内的陈列。史书、碑志、模型、照片与实物,搭配光电音像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地将李五的生平事迹生动呈现。从“出资增高洛阳桥”到“捐资修筑堤堰、设置陡门”,从“赈济灾民”到“兴办义学”,每一件展品都记录着李五的善行义举,每一个故事都彰显着他的大爱情怀。
“洛阳桥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李五当年捐资增高洛阳桥,不仅方便了交通,更保障了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讲解员指着一幅洛阳桥的历史照片说道,“此外,他还通过修筑堤堰、设置陡门调控水流,让晋江滨海地区的农田免受旱涝灾害,深受百姓爱戴。”
代表团一行驻足在“乐善好施”匾额前,久久不愿离去。这块匾额是明代朝廷为表彰李五的善行而御赐的,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熠熠生辉。“这块匾额不仅是对李五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我们李氏家族优良家风的肯定。”李世平会长感慨地说,“李五精神是我们凤池李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天下李氏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走出纪念馆,代表团一行还参观了旁边的凤池李氏家庙。这座始建于明初、历代多次重修的建筑,采用三开间两落的闽南传统风格,至今仍保留着明崇祯年间重建的规制。庙内留存着明代《赠陇西李公俊育重修洛阳桥序》碑刻、“乐善好施”匾额,以及多副颂扬李五的柱联,每一件文物都是他慈善精神的鲜活佐证。
缅怀李焕之:艺术之光耀家族
在池店村的访问行程中,代表团一行还专程参观了李焕之纪念馆。这座为了缅怀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而建立的场馆,展现了凤池李氏在文化领域的卓越成就,也让代表团一行感受到了李氏家族多元发展的辉煌历史。
李焕之先生是我国现代民族音乐奠基人之一,他的音乐作品融合了民间音乐元素与现代创作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纪念馆内展示了李焕之的生平事迹、音乐作品、手稿、照片、乐器等珍贵资料,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全面呈现了李焕之的艺术人生和音乐成就。
“李焕之先生是我们凤池李氏的骄傲,也是我们李氏家族在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纪念馆负责人介绍道,“他创作的《春节组曲》《社会主义好》等作品,传唱大江南北,激励了几代人。他的音乐成就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我们整个李氏家族,属于中华民族。”
代表团一行在纪念馆内仔细观看了李焕之先生的手稿、乐器和演出照片,聆听了他的经典音乐作品。当《春节组曲》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在场的宗亲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焕之先生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他的艺术精神与李五的慈善精神一脉相承,都是我们李氏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李军副会长在参观后说道,“我们要学习李焕之先生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为推动家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座谈话亲情:同根同源共未来
参观结束后,双方进行了座谈。座谈会气氛热烈而融洽,宗亲们畅所欲言,共话家族历史,共商发展大计。
李世平会长首先深情地说:“凤池李氏,是我们李氏家族中一支声名显赫、人才辈出的优秀族群。从古至今,凤池李氏在商界、政界、文化界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我们李氏家族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我们今天能坐在一起,不是偶然,而是血脉的召唤,是亲情的回归,也是你们2023年9月寻根固始后我们来做一次回访”。
谈到凤池李氏的根源,李世平会长激动地说:“我们凤池李氏的根在哪里?根就在我们河南固始。固始,是我们李氏血缘始祖皋陶的封地和活动地,是天下李氏公认的祖源地,更是‘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历史上,我们的先祖从固始出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闽南,其中就包括我们凤池李氏的先祖。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凭借着李氏家族特有的勤劳、智慧和勇气,开基立业,繁衍生息,最终创造了凤池李氏今天的辉煌。凤池李氏的血脉里,流淌着固始的基因;凤池李氏的族谱上,第一页就写满了固始的记忆。我们,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李世平会长还向泉州宗亲介绍了固始近年来在李氏文化研究、祖源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再次发出邀请:“今天,我再次邀请你们,常回家看看!不仅仅是在寻根的时候,更是在任何一个你想念家乡的时候。回固始,再去始祖皋陶的故地走一走,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血脉呼唤;回固始,到我们固始的乡村看一看,看看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回固始,和家乡的亲人聊一聊,聊聊家常,聊聊事业,聊聊我们李氏家族的未来。”
闽南陇西堂管委会负责人在发言中表示:“听了李会长的讲话,我们深受感动,也倍感自豪。固始作为我们凤池李氏的祖源地,一直是我们心中的牵挂。我们一定会组织宗亲回固始寻根问祖,感受家乡的温暖。同时,我们也希望与固始宗亲加强合作,共同挖掘和传承李氏文化,让李氏家族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
晋江池店凤池李氏宗亲也表示:“此次固始宗亲的到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家族的温暖和力量。我们将以此次访问为契机,加强与固始宗亲的联系,推动两地宗亲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实现家族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座谈会上,双方还就族谱对接、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了多项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加强两地宗亲的往来,搭建交流平台,共享资源信息,共同推动李氏家族的繁荣发展。
临别寄深情:千年宗谊永绵长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池店村的土地上,给这座古老的村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座谈会结束后,宗亲们互赠纪念品,合影留念。
“这次泉州之行,让我们收获满满,感动满满。”李军副会长在临别时说,“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凤池李氏的热情好客,更感受到了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我们一定会把这份情谊带回固始,与家乡的宗亲分享。”
“固始宗亲的到来,让我们感受到了祖源地的温暖。”泉州宗亲紧紧握住李世平会长的手说,“我们一定会常回家看看,也欢迎固始宗亲常来泉州做客。”
车窗外,宗亲们的身影渐渐远去,但那份浓浓的亲情却永远留在了彼此的心中。此次固始县李氏文化研究会访问泉州闽南陇西堂及晋江池店凤池李氏宗亲,不仅加深了豫闽两地李氏宗亲的了解与友谊,更为李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脉相连,情谊深厚;豫闽同心,共谱华章。相信在全体李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李氏家族的优良家风将代代相传,李氏文化的光芒将永远闪耀在中华大地上。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相聚,让千年宗谊更加绵长,让家族未来更加辉煌!
(撰稿:李宝军 供图:李玉新 审核:李世平)